湖北荆州,作为上古九州之一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如今已成为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之一。在三线建设期间,荆州曾接纳两所北京的高校——中国地质大学和江汉石油学院。然而,这两所学校最后都相继迁往武汉,成为武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。
首先来说中国地质大学。如今,它分为武汉校区和北京校区,实际上这两个校区是独立办学的。当初,从北京迁出的中国地质大学并没有直接迁往武汉,而是经过了四个省份,最终在荆州设立了过渡性校区。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,最初隶属于当时的“八大学院”之一。1969年,由于中苏边境的珍宝岛战役爆发,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。当时,由于北京有众多高校,外迁的规模也非常庞大。北京地质学院也在其中,最初选择了江西省峡江县作为中转站,开始寻找合适的校区。
展开剩余69%学校的首选地是河南郑州,但遭到拒绝。接着,江西赣州虽然市政府同意,但省政府不同意,最后又转向了湖南石门。就在迁往湖南的途中,学校得知湖北江陵有合适的校址,遂决定落脚江陵。此时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,并在1970年获得湖北省批准正式迁至江陵。1972年,湖北地质学院在江陵县东门内征用了435亩土地,开始建设新的校区,准备将其作为永久校区使用,而武汉校区则暂时借用武汉地质学校的校址。到了1975年,湖北省承受着一定压力,最终将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区迁至武汉。
接下来谈谈江汉石油学院。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,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石油类高等学校,最初位于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。1959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,学校随即迁至大庆,以方便学生实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分配。此时学校更名为大庆石油地质学校,并参与了大庆油田的开发。
然而,1970年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事件迫使学校再次迁移。当时,学校最终选定了湖北的江汉油田。学校在1970年3月迁至江汉油田并开始了接下来的颠簸历程。最终,学校于1972年迁至湖北荆州,并更名为江汉石油地质学校。这一举措是为了服务于江汉油田的开发,类似于当时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东营的做法。学校在1978年升格为江汉石油学院,并逐渐在此扎根。2003年,江汉石油学院与湖北农学院、荆州师范学院、湖北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,组成了长江大学,其中江汉石油学院的影响力最大,主导了学校的核心发展。
2011年,长江大学的武汉校区开始建立,主要开设原江汉石油学院的石油类专业。这一决策类似于中国石油大学将主校区从东营迁至青岛,目的是希望在大城市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。然而,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的建设并没有将所有原校区的内容都迁往武汉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分配。
这两所原本位于荆州的北京高校的迁移,标志着荆州在教育发展上的某种失落。对于这两所高校从荆州迁往武汉的决定,大家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,但这也反映了高校在追求更好发展条件时所作出的选择。你怎么看待这两所高校的迁移?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,在线配资软件,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