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有南京企业家博主发帖,今天下午拜访了一位老大哥,他的公司是科技公司,在三年疫情期间,硬抗了三年亏损,合计1800多万元。
本来想疫情结束了,会好一点,哪知道情况急转直下,继续亏损,迫不得已,开始裁人,从200多人减到70多人,就这样员工工资才发到5月份。他和我说\"要是当时能想到情况是这样,早就减员生效。这个时候外面的账款还有1000多万没有收回来,还要银行贷款才能勉强活下去\"我说实在不行就把公司转让或关闭,他说坚持到年底再看看。
我想每个月的成本就要70万左右,到年底还要400多万,提前缩小规模或者关闭可能还是一个止损的好方法。再告别的时候,我说现在真的不能优柔寡断了,要以最坏的打算来面对现实。不然很可能经济崩盘,麻烦缠身,一日回到解放前。互勉之。
其实,如今各行各业的赛道都很拥挤,大多数企业老板可谓举步维艰,负重前行。特别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,有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中,被迫淘汰出局。
全国破产企业的统计显示,2024年全国共有5.5万家企业破产,涉及资产高达1.18万亿,平均每天有150家企业破产。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市场挑战。
比如,建筑行业,2024年全年有超过2400家建筑企业申请破产,其中9月份单月就有320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,80%的企业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。
当然,还有更多的企业选择坚持,比如开篇这类老板,选择“死撑”。那么问题来了!为何更多的老板不是及时止损,愿意搭上身家,选择与企业持续硬扛下去呢?
其实,这其中有自己情怀的一面,更多也有理性的一面。企业老板选择“死撑”主要源于资产投入的沉没成本、责任负担、事业坚持及现实压力。
比如,资产与投入的沉没成本 许多老板在创业初期已抵押房产、车辆等身家,甚至举债投入,将半生积蓄押注企业。若此时放弃,不仅多年积累的资产将清零,重新起步的难度极大,因此“无路可退”成为硬撑的重要原因。
再加上责任与情感的双重枷锁 ,企业中跟随多年的老员工往往与老板形成深厚情感联结,员工背后的家庭生存(如房贷、生活开支)直接关联。老板若选择关企业,可能导致员工失业、家庭危机,这种责任压力让多数老板难以“忍心放手”。更有创业者老板,因骨子里的傲气,认为从“商业战士”转为普通打工人比“刀割肉还难受”,不甘心轻易放弃多年积累的事业。
总之,希望更多的老板能够带领企业突出重围,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平台,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。也希望打工人能够有一定的同理心,理解老板的不容易。加油!
曼雅配资,在线配资软件,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